【Bean to Bar】看神的食物「可可豆」如何化為凡人喜愛的巧克力

可可豆(cacao bean),除了是製作巧克力的原料之外,在古老的馬雅文化中也一度被作為貨幣使用。來自於可可樹( Theobroma cacao)上的可可果實,可可豆是可可果實敲開後被白色果肉包覆著的種籽。可可樹原產於中南美洲,偏好位於赤道附近炎熱多雨的生長環境,目前產地多集中於非洲及東南亞。

 

而臺灣的屏東也因高溫潮濕的氣候,成為了臺灣主要的可可種植區域。此外可可樹的學名Theobroma則是希臘文中「神的食物」之意,由此可見可可豆在文明發展歷史中的神聖地位。
 

可可樹上的可可果實 可可果實以及裡面的白色果肉 果肉內藏著可可豆

 


採收後的可可豆由於帶有酸味,需要經過發酵的過程去酸,發酵也正是決定後續巧克力香氣與風味的重要步驟。之後經乾燥、烘焙,將烘焙過的可可豆研磨,再提煉出膏狀的可可膏(cacao liquor)。

 

可可膏經壓榨後會產生可可脂(cacao butter)和可可固質( cacao solid,也稱非脂可可固形物),固態可可研磨後可以產生可可粉;而不同比例的可可脂和可可粉,再加上糖與香料,調配出來的就是商店裡琳瑯滿目的巧克力商品。

 

除了製作巧克力外,可可脂也會用於蛋糕或餅乾的烘焙,或是添加於護唇膏、身體乳等保養品中,達到保濕的效果。而可可粉則可以加入飲品及甜點中,增添甜蜜又幸福的香氣。
 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:
臺灣可可產業風起,規模量產才能迎來東風
口中巧克力哪裡來?臺灣可可加工模式化,原豆原味還有在地味
自古被稱為「神的食物」!可可豆如何落入凡間、成為人人愛的巧克力?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